|
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这回千万别忘了这个问题!来源:中林联林业智库
背景 近日,从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2035年达到26%,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三北工程40年为契机,新建2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2018年力争完成造林1亿亩,其中人工造林5000万亩,森林抚育1.2亿亩。 北京市新一轮的百万亩造林工程2018年也开始启动了。 正文 从1978年才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的杨树林,刚30余年就大量死亡(参见图片1),两三年前媒体已做过报导。但对杨树死亡的原因,却成为一个很忌讳的话题。公开的说法是干旱造成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规程里也写着杨树三十来年就死。但本人认定这是典型的讳疾忌医。特别是现在又决定要大规模绿化造林,良心驱使我不得不再次呐喊。讳疾忌医就是自欺欺人,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三北杨树成批死亡,根本原因是繁殖材料未经幼化处理造成的! 不仅“三北防护林”大量使用老化苗木造林,我国其实普遍存在,包括城市绿化造林。人们经常抱怨我国有太多的小老头树,其根源主要在于使用了老化苗。 图1 三北防护林杨树林死亡(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图2 这张图片支持杨树是旱死的结论吗? 图3、4是1910年,美国植物学家迈耶在我国北方拍摄的杨树。他当时拍摄了大量的三北地区的杨树、榆树等大树。这些图片今天意外地成为说明三北地区杨树的寿命并非只有三四十年,而是至少三四百年。本人见过八百年生的杨树。
同是杨树为什么寿命如此悬殊?原因就在于当年的那些杨树,是实生树,而三北防护林营造的杨树林,是扦插繁殖的。按照林木无性繁殖中的幼化理论,实生起源的树木的生长寿命最长、活力最强。 我们假设一株实生树木的寿命为300年;而扦插、嫁接的苗木,无一例外地都会继承母体的年龄信息,继承多少年龄,新树的寿命就会折损多少年,所以这种苗木的自身年龄加上隐性年龄,就使得树木的寿命大为缩短。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只剩下理论寿命的30-40年。使用这样的苗木营造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因为是短周期经营(杨树就是十来年采伐),掩盖了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用以营造长周期防护林、城市森林或者其他的景观林等,这个缺陷就会显现出来。三北防护林中的杨树林刚刚营造了30余年就开始大面积死亡,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把三北地区的杨树防护林死亡问题,归结为环境恶劣,就好比医生只看到了病情而不知道病因一样。 林木无性繁殖中的幼化技术,在我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在欧洲非常普及。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留学时第一次遇到这个概念。此前,在国内未曾听说过。在国外阅读外文时遇到rajeunissement(幼化)这个词,也不知道对应的中文词。有一次憋不住了,就问“什么是rajeunissement ”,未曾料到居然引起来自其他国家同学哄堂大笑。他们感到好笑的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rajeunissement。 后来老师还专门给我补了课。老师说,Rajeunissement就是你们中国盆景艺术的反向技术。盆景艺人千方百计把一棵小树弄得百年沧桑,我们则是要设法把造林繁殖材料的属性弄得接近种子,种子苗是最幼化的。 最有效的幼化技术是组织培养,然后用这种组培苗做采条母株,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插条携带的母体年龄信息。不同树种采条母株可以使用的年限也不一样。桉树只能使用两年,而且采条高度也有限制。 在法国,他们曾经把一株300年的老巨杉枝条,幼化到可以扦插生根,不过需要把繁殖材料连续组培27次。 过去造林都是种子直播,现在多为扦插,尤其是容器扦插,育苗和成林是快了,但是却带来了老化和窝根弊端。很多人没有想到赢得好处的同时也会付出代价。 2014年秋天,《经济学人》杂志曾派一位驻韩记者,专程来华考察三北杨树死亡问题。她先来北京我家,探讨中国三北防护林为什么大面积死亡。本人清楚他们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挖出点什么。就指出,主要原因是缺失杨树繁殖材料的幼化,是一个技术细节问题,没有其他的原因。此项报道发表之后,在国际上引起过关注,还曾有一位美国沙漠作家顺着这个线索找到我,要求组织来华考察治沙造林。但国内对这种事毫无反应。 我曾几次想系统调查三北防护林杨树死亡的技术问题。但没有支持的,搞不懂。现在又要发动大规模绿化造林,我就担心,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在三北防护林营造中使用的杨树苗,一般都是从母株采条扦插,生根后栽植,也有用干直插的。不管怎样,繁殖材料都携带了母体的年龄,而母体的母体也携带了更上世代的年龄。所以,我们今天用的扦插苗,虽然幼嫩,但它一定是携带了先前世代的年龄总和,以至于留给它自己的寿命就只剩了三四十年。这如同把一座产权期70年的房屋一次次卖给下家,到最后一家,就只剩几年的产权了。聪明的买主是不会购买这种没有产权寿命的房产的。可惜,我们林业上,怎么可以不明白这个道理! 扦插繁殖会积累年龄信息,任何植物都是如此。农业上如红薯、土豆、甘蔗等依靠插条、根块等繁殖的,也有老化问题,一棵吊兰也是如此。但农业上早已警惕了这个问题,他们推广的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脱毒甘蔗、脱毒香蕉苗等,焕发出了活力,土豆可以长得像红薯。遗憾的是我们林业上一直视而不见,不始终不见触类旁通。 20个世纪90年代,我曾宣传南方桉树育苗中的幼化技术理念。十几年间,人们只知道剪条育苗,谁都没有幼化概念。所以我国的桉树林,单产始终不能突破年公顷30立方米,栽植的桉树都很快显现出老龄迹象。还是生产上的教训教育造林商懂得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组培苗怎么长得那么快?现在,南方的人们只认组培苗,就是吃老化苗的亏吃得太多了。其实最佳的繁殖技术路线是组培加扦插,成本低、效率高。遗憾的是北方还没有这个意识。 在我国,林木繁殖中的幼化理论,是一个必须大力强调的问题。很可惜,本人写过那么多文章,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还有城市绿化,即便是在北京,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看得出,凡是扦插繁殖的行道树,多为小老头树,树木很小,但已经老了。如图5、图6、图7。 图5(左)北京的法国梧桐行道树,幼树就已经结满球果了; 图6(中)北京的杨树也开始死亡 图7(右)我刚入住十多年的小区绿化柳树,也开始死亡了 对于国营林场来讲,如果是在用材林培育中使用了老化苗,那林木生长就被打了折扣;如果是营造了防护林,那就会在数十年内死亡。规避老化苗造林的基本方法是用组培苗建立采条母株。 北京林业大学已故院士朱之梯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毛白杨选育中,为了解决插条不生根的问题,曾经摸到了这个林木扦插繁殖中的幼化问题,他写了3篇重要的论文,可惜随着他的去世,被现在的人们忘却了,幼化技术,几乎未能在任何官方文件中被提及,以至于紧密相关的管理机构也不知道。更可怕的是,教科书中也一字不提。你提一句,有啥不可?!
作者建议: ——涉及防护林、城市森林、景观林和一般的绿化造林的林场,尽可能采用天然品系,至少要使用经幼化处理的苗木造林。到过巴黎的人会看到,塞纳河边的杨树都是野生品系,无人去栽植人工品系,而人工品系只是出现在工业原料林里。 ——要培育大量的实生杨树苗木,用于三北防护林的重造。安排信誉高的苗圃,培育杨树实生苗。也可以利用杨树组培苗做采条母株,采条扦插育苗。这样的苗木,基本消除了先前世代的年龄信息,可以显著延长寿命,基本规避杨树短寿命的问题。
在我国,林木无性繁殖中的幼化理念,很多人没有听说过。2016年,一位常驻上海的法国老太太,还说过,不懂中国的林业专家,为什么不懂幼化。 本人也在很多场合强调过这个问题,可能因为没有显赫身份,始终被“一听了之”。所以本人产生了直接向总理说说的欲望——而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我的确感到,到处都是人们信身份、不信真理。 最近一直在宣传新时代下国家要再造林几千万亩、几亿亩,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我很害怕再造的老化林,活不到那个时候。不知道林学界如何应对。 本文作者 侯元兆先生 欢迎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关注中林联林业智库。 智库秘书处联系方式: 芮飞燕 、赵国顺 010-51099167 zhiku_zll@163.com
|